肖明华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
建国60周年中国教育最具有影响力人物
2020年第二届中国好校长
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风云人物
四川省特级教师,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高级教练
四川省著名校长,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多个行业出现了停摆。尤其是教育行业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挑战和变革,全球多个国家的校园关闭,不能正常开学,为了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我国教育部要求各地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停课不停学”。在此期间,我校也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教育实情,按照“科学规划、精准建构、实事求是、高效可行”的工作原则制定了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
纵观这次全国的网络教学,教师变身主播,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但也有因为网络教学上的基本素养和技能的欠缺出现的不少直播事故,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表现出极度不适应的情况。比如有的老师不了解直播软件的操作,或者因为网络不好的原因,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上课情绪,也耽误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因为网络上课不如课堂互动效果好,气氛不佳,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难以适应的情绪;另外也有家长表示,上网课老师看不到学生,对于自律性不好的孩子更加难以管制和约束,有些孩子甚至抱着侥幸心理,认为线上教学不重要,从而对网课不重视的现象,很多原本成绩还勉强过得去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情况。
然而在后疫情时代,一切都不可能恢复到从前,那么疫情下的教育更是如此,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传统的育人方式也面临着变革,我们更应当重视和发展在线教育,从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推动教育进行变革,而此次的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一变革过程。
从现象来剖析,此次疫情下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对信息时代的特点认知不够、互联网的教育规律的把握不够、教育形态多样化的探索不够所导致的,才使得我们出现了手忙脚乱、着急焦虑、不知所措的局面。这些正暴露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的很多问题。那么,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
一、首先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的发展,而教育又是无边界的。线上教学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像线下课堂一样能够频繁互动、眼神交流、话语问答、随时提问,但是也有很多线下不具备、甚至不能取代的优势,比如: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即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教育可以极大的扩展受众面,实现资源共享,其次,教学过程可以保存下来,实现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回看、查找,方便进行教学收集以及研究。线上教育和正式的面授的方式或许会互补并存为教育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疫情期间,我校也做了线上授课的探索和实践,如通过合理调配师资进行线上授课,确保教育质量的高效,其次通过开课前多次调试设备做好软件方面的支持,并且选择主要软件和备用软件的方式,尽量做到授课过程中师生双向互动,增强授课体验感。另外,通过科学安排,制定了网络课表,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规范课时,以核心科目为主,融合德育、体育、综合素养提升等课程,做到劳逸结合,身心共育。尤其是规划课程侧重点,偏重于知识巩固,强化训练,查漏补缺,抓偏补弱。
另外,在保障线上教学质量上也做了精细管理和精准实施。如每个授课群由行政人员不定时查课,班主任配合授课老师组织教学与学生考勤等工作,并且每天在家长群或学生群进行网课小结,全面对接,责任到人。利用新媒体平台,对线上教学情况及时跟进,第一时间向家长、学生反馈,汇总并展示学生的优良表现和优质作业。这些积极地举措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二、教师逐渐从“不敢放手的主导者”转变为“大胆放手的引导者”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只是把教学从课堂搬到了网上,但比起三尺讲台,那种迅速有效的沟通方式放到网络上可能会大打折扣,学生失去了那种被老师格外关注的感觉,那么如何解决这种心灵上的沟通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校教师也从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的学科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案,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目的,以课内外相结合,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为重点,讲、思、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灵活多变,重点突出,知识落实。如通过直播和录播形式相结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搜集各种资料,并且每天保证6-8小时在线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尽量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后疫情时代的在线教育,可以通过对教育形态的调整,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力量。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主播的同时,能够让每一位教师呈现出自己最擅长的一面,为每个教师赢得更多的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促使老师在专业能力上进一步提升,让工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另外,我校也建立自己的网上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把收集起来的资源,通过集体磨课后自主开发网络课程,最终实现课程共享,不失为一举两得的举措。
三、重视家校合作 共同助力成长
在此次疫情中,最受人关注的应该就是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疫情让我们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长一个寒假。疫情也一度让父母们在家里和孩子们朝夕相伴。按常理说,亲子陪伴的时间增加应该会改善亲子关系,由此会导致家庭教育效果的加强。但是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疫情下的家庭,正是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陪伴的时间增加,反而导致了很多亲子关系紧张。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其实并不懂得怎样和孩子正确地沟通和表达,也不懂得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不懂得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在中国,还有不少家庭是唯分数至上,把学习看做是唯一重要的事,缺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性格、素养、人格等全方面的提升,所以如何与孩子相处并一起共同成长,成为了这一代父母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校不能把本属于学校的责任推给家庭,家庭也不能完全把孩子丢给学校。家庭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协助孩子去树立理想、挖掘潜力。简而言之,就是尽量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有效地陪伴孩子,鼓励孩子去探索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因为只有自我成长型的父母才能够激励和培养出成长型的孩子。
四、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也发现,有不少自律性差的孩子出现了上网课睡觉、打卡后就离开教室、甚至用自己的照片放在摄像头前充数的现象。因此学生的自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规划能力是亟需提高的。而此次疫情期间正是一次实践,通过合理设计、科学规划、妥当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学生借助于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进度,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自驱能力,他们所学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才会更加从容不迫,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
在基本地学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各个家庭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实施多元化地学。除了通过网上继续学习书本知识外,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教师的推荐进行广泛阅读,弥补平时阅读量少这一遗憾。另外,也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这也不失为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对于疫情期间还在忙碌的家庭,在完成学科的学业之后,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劳逸结合,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因此懂得自律、学习认真、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的学生,学习效率最高,在互联网上的学习收获最大。
综上所述,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及能力的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发展思维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尊重规律,不断探索和总结出“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方式,让课堂教学更具时代性、科学性、人文性,把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要我学”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我要学”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
一场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了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运用好网络教学手段,探索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新模式,我们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不违背教育的本质,在危机中寻找契机,通过积极地尝试和探索,才能实现我们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