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由教育部师风师德建设基地(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20年度(第二届)寻找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总结大会顺利召开。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原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监事长、中国教育战略教师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春茂,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时见,课堂内外教育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信中出席总结大会并发言,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肖明华被评为“好校长”,罗铖老师被评为“好老师”。
2020,从城市到乡村,从一线中心城市到边疆地区,寻找中国“好老师”记者团队深入到教育一线,寻访了上千名好老师、数百位好校长。尽管每个教育人面临的难题都不一样,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交出了最好的答卷。
好老师成就好教育,好教育造就好未来。第二届寻找中国好老师行动自2019年3月启动以来,累计1676名老师参与推选活动,174万余人为心中的好老师网络点赞,累积点赞总数超2663万票。虽然,第二届寻找“中国好老师”推选活动中获评的只有100位好老师、20位好校长,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一位用心育人的老师都是好老师,每一位用爱育人的校长都是好校长!
领导致辞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寻找中国好老师公益计划,每年在全国挖掘好老师和好校长中的公益代表,这回选出的好老师和好校长,对服务国家基层教育,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原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监事长、中国教育战略教师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春茂认为,翻开第二届中国“好老师”“好校长”名录,从课堂到专业,从创新举措到教学管理,一点一滴,足见老师们、校长们对教育的赤诚,对育人的执着,你们无愧“好老师”“好校长”称号。
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时见谈到:这项活动中涌现出的好老师、好校长的育人故事,可以成为师范生的课程学习资源,让榜样的力量薪火相传。希望进入第二届寻找中国“好老师”公益推选活动最终名单的100位好老师、20位好校长,以“四有好老师”作为目标引领,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改革创新,真正成长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教师,在教书育人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卓越的贡献!
课堂内外教育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信中认为,好老师,好校长。三尺讲台,一方校园,是广大青少年成长的圣地,是他们放飞梦想的知识殿堂。我们衷心希望,我们的老师们不要用标准答案的正确与否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和高低。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把科学之光、人文之善、生活之美,播撒进每一位青少年的心田,让他们放飞自己少年的梦想,去实现更大的成就!
校长风采
2020年4月《中国好老师》专访肖明华:阔步在素质教育的征途上
个人简介: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四川省特级教师,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研成果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两次)、四川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组织承担多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出版有《开发潜能的教育策略》《竞赛数学教程》《家庭教育心理》《数学学习指导》《校风、班风与人格教育》《绅士淑女教育读本》《学校治理》等著作。
每到招生季,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以下简称实外西区)的招生老师们都格外忙碌,每天咨询报名的家长络绎不绝。招生信息一发布,一大清早校门口就有为孩子报名的家长来排队。近几年,每年报名人数都在不断增加,而学校仅仅录取千余人。
是什么让学校招生如此火爆?事实上,实外西区成立时间并不算长,一开始,学校也一度为招生发愁。直到校长肖明华到任,带领学校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坚定的想法:办一所心目中真正的素质教育学校
2007年,肖明华从成都市教科所来到实外西区担任校长。这是一所民办学校,由于前期管理问题,当时学校只有 300 多个学生,可以说已经濒临生死存亡的边缘。
要把这样的学校带上路,肖明华深知这个担子不轻,校董事会相信他有这样的实力。1994年,肖明华从雅安来到成都,进入成都石室中学。在这所老牌名校仅一年时间,他就被提拔为校长助理。两年之后,升任副校长。2001 年,肖明华调任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任校长,几年后,学校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声誉大增。
接手实外西区,肖明华是带着理想和目标来的:办一所心目中真正的素质教育学校。他表示:“在这里,体制相对要灵活一些,只要有想法、有理想,总有机会去实现。”
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教育改革一轮又一轮,无论是教师教法的改革、教材改革还是教育方式上的创新,效果都不明显。肖明华认为,之前的改革其内核实质都没有脱离应试教育,最终还是以高考分数为结果导向。“这样的人才选拔方式,招到的是分数,而不是有无限可能的人。”肖明华说。
直到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从顶层设计上下手,从高考录取方式开始变革,避免了“招分数”的尴尬,实现了把人才放在他喜欢、愿意为之努力的事情上去。
采访中,肖明华谈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的杰出人才就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某个领域,不断地学习、研究、工作,一边发现问题一边改进、解决问题,带着创造性地工作,这样的人才能够有成为杰出人才的可能。”他强调,做不到这一点,就只能是普通人才。
在肖明华看来,有些学生考试总分数很高,但未来不一定是创新拔尖人才;有的学生总分不高,但某一科或者某几科很有特长,这样的人在这样的领域应该是很有天分的。如果按照我们原来的理念,按照总分优先的原则,这样的学生是不被老师所看好的,但他们恰恰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引导。
肖明华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与提高,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实外西区的办学宗旨。
多年来,肖明华始终将践行素质教育作为新时代学校的使命,他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做人教育,人的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终身受用的、必备的,在生活、工作、事业等方面最重要的素质。其中,他将“习惯养成,品格修炼,能力培养,志向确立”列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灵活的方法:人才培养多元化、层次化、差异化
“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可能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使人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与动力,直至走向成功。在为孩子小升初择校的时候,家长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可能就会给孩子迎来什么样的人生。”这是肖明华曾在新生家长会上,讲解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的“目标的威力与人生的金字塔”时对实外西区家长说的话。
成都某知名房地产企业的老总邹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她的女儿就是在去年进入实外西区就读的。邹女士对女儿的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在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初中时,她曾一度陷入困惑,后来经朋友介绍,她和肖明华校长约了一次谈话。20分钟下来,她就拍板,让女儿来考这个学校。
那20分钟里,肖明华究竟和她聊了什么?“就是聊孩子的人生目标,聊家长的培养目标,学校的育人目标。”邹女士表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进一所培养学习机器的学校,而肖明华也有一种情结:课堂内外能看到一种快乐和幸福。学生可爱,懂文明、有礼貌、有自信,充满阳光,校园里既有一种团结拼搏的人际关系,又能在学生身上看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与拼搏的观念意识。同时,不以单一标准衡量学生,要多元化、全方位地评价学生。
肖明华的教育自信力首先来源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其次是有推进素质教育变革和发展的策略。他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在课程、教学等具体领域内,逐步变成卓有成效的支撑体系和实施步骤。目前,学校有三大体系支撑着肖明华的改革与探索。第一大体系是以经典品格为载体的学生素质培养体系 。第二大体系是初中、高中的课程改革 :初中开设了人文地理、国学等选修课,高中课程进行小班化、互动式、人性化、启发式、交流式教育。第三大体系是全方位的文化引领体系,学生将不定期地在麓山讲堂与国内著名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等进行交流。
在这样的支撑体系和实施步骤下,学校开展了“阅读百部名著、鉴赏百幅名画、欣赏百首名曲、走近百位名人”的四百工程,涉及各个领域的 20 余门选修课程、30 余门活动课程,以及 40 余个优质学生社团。学校随处可见学业成绩优异且个性鲜明、特长显著、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 :围棋省级冠军杜育瑞,“费度亚洲杯”青少年高尔夫球赛冠军柴钰茜,中华校园诗歌节中学组特等奖彭小蕊,澳大利亚国际花样游泳银牌得主李昕逸,“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网络推广大使”陆洋旸,10 米气步枪国家二级运动员黄斯琦,成都市高考文理科双状元黎芸、黄可钊……他们或许不足以全面概括实外西区的办学实力,但人才培养多元化、层次化、差异化,这正是肖明华想要的素质教育的成果。
教育的理法:主次分明,管理相得益彰
实外西区师生接近5000人,这样的大型学校,要办出成绩、办出口碑尤其需要独特的管理智慧。
肖明华在管理上有高招。他将学校的初中部和高中部作为管理核心,即两大“主楼”,另设教育教学服务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后勤服务中心三大“副楼”。“主楼”专注教学,其他与教学关系不大的事情全部剥离出来,由“副楼”负责。
比如,原来高中部除了自己分内的工作,还有许多繁杂事务,分管领导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深入课堂听课和开展教研活动。现在,肖明华把与教学关系不大的杂事剥离,各学部全方位负责年级教学和德育工作,包括教师分工与管理、年级教科研活动、学生管理等。其他如升旗仪式、运动会、学生会、图书馆、实验室等与教学有关但又没有直接关系的都放到了教育教学服务中心。肖明华举例说 :“比如学校要举办体育节,就由教育教学中心牵头统筹,它可以协助初中部,也可以协助高中部。因为这些事情与课堂教学没有直接关系,就把它们剥离出来。”
有主有次,“副楼”一切为了“主楼”服务。实践证明,这样扁平化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减少层级消耗,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各学部管理层也能安安心心地去抓教学、抓教研,保证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另一大好处,是能够让校长的精力得到平衡和调整。一个完中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任何一个部分。肖明华对此颇有前瞻,他表示,如果一所完中只是初中部办得好,初中毕业的尖子生留不下来,这对高中的发展、甚至整个学校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有的完中校长重视高中,主要精力就放在高中部,学校大部分中干和精锐力量都集中到高中,初中就让副校长代理。长期下去,初中质量自然就会变弱,反之亦然。”肖明华说。他设计的管理构架,能够让校长很好地变换“频道”,无论校长此时的精力在哪一边,另一边都有重要力量在撑头,保证学校整体发展不会偏颇。
团队的带法:人尽其才,将激励老师摆在第一位
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办学质量是关键。而要保证办学质量,必须先保证教师质量。
肖明华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培养提高、引进置换、减小落差、高位均衡”是他为实外西区教师发展制定的思路。他表示:“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持续保持‘高质量’品牌地位的保证。”
为此,肖明华在学校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创设了教师专业奖励基金,建立终身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荣誉制度。重要岗位通过竞争上岗,构建从小学到中学的适应制度和集团内各校区的轮岗制度,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责。
肖明华对老师们说:“教师的工作很辛苦,正是因为这样的辛苦,我们必须把学校办好才能凸显我们个人的价值。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学校才能越来越好。”
他记得,刚到实外西区的时候,由于学校名声与口碑不高,老师们在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哪个学校的老师。这样的境况让老师极其没有荣誉感,甚至感到自卑。反观现在,学校各方面成绩显著,学生喜欢、家长认可,老师们自然感到自豪、高兴,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希望,收获了幸福。
众所周知,教师职业不属于高收入群体,但工作量和其劳累程度一点不比其他行业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不能保证老师的利益,如何让老师心甘情愿投入工作?因此,肖明华在学校带头,把老师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让教师“受到尊重,看到希望,增加教师归属感和对学校的认同度。”他通过工资、待遇、福利和对老师的尊重,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尽可能的前提下,给予老师们帮助、关心、爱护。
实外西区每年都要让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事实证明,老师认真努力,学生对老师满意,愿意学、学有成效,就使老师的努力有了成果。这个成果既是老师利益的保证又是学生利益的保证,家长对学校赞不绝口,并通过口口相传为学校赢得口碑。校不愁生源,从而增加老师待遇,进一步保证了老师的利益。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要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必须把激励教师摆在第一位。“教育需要思想,学校需要特色,教师需要激励,学生需要培养,成绩需要实干……”翻看肖明华的《学校治理 :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一书序言就能明白,“只有好老师才能带出好学生,好校长才能办出好学校”“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激活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关爱每个学生的发展成就。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所以,一路走来,他始终不忘初心,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路上铿锵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