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人才应“三选”
肖明华|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
四川省特级教师,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高级教练
四川省著名校长,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风云人物
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建国60周年中国教育最具有影响力人物
近两年,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布局调整,特别是对拥有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高新企业的需求,对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学校又该如何制度化、系统性地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呢?
再思“钱学森之问”
众所周知,钱学森生前不止一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有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一经抛出,如惊雷响彻天空,一时间,各种论调此起彼伏,解决方案也层出不穷。慢慢地,自上而下,教育工作者们开始反思到基础教育层面。
我们认识到:只有长期重视基础研究,才有工业的强大;只有长期重视基础教育,才有产业振兴的人才土壤。
其实这也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启发和解答。
细审新高考改革之路
如今,国家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并在改革高校教育的同时,对高校招生的改革也紧锣密鼓进行着,高考的指挥棒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改革。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4日,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这次改革先选择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上海市、浙江省开展试点。2014年底,上海市、浙江省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此次试点中,英语学科更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并将其放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同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两年内有效。
2014年9月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总成绩满分750分。
2017年,随着《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7﹞45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完善学考选考工作的通知》浙教考﹝2017﹞116号文件的推出,宣告着浙江新高考进入到第二阶段。随后,各省根据试点省份的结果,联系各省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各省的新高考方案和执行时间表,确定各省新高考的考试科目。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科学选才、促进公平、监督有力成为了新高考改革的关键词。研究发现,新高考最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考试选科模式和录取模式上。一方面,高考综合改革打破文理分科,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和高校招生专业的科目要求,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选科模式有“3+3”“3+1+2”。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新高考还从高校录取方式上做了一些改变,如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并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选拔人才,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
2020年1月,《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强基计划的招生办法: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
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从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和强基计划的提出(强基计划也是新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之一),新高考改革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
近几年,国家出台的教育改革指导意见越来越具体,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落实到教育的各个阶段,将教育与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连。
如今,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人才培养与高校人才选拔主要涉及三个问题:“选学”“选考”和“选录”。
目前,“选学”已初步实现,教育回到“因材施教”上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体特征和发展需求,中学的课程设置也发生了变化,选课走班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生涯规划则通过社会职业体验,打通学校与社区、企事业、国家机关等壁垒,培养学生的未来职业观和国家公民意识;通过大学课程先修,打通中学与高校的衔接通道,整合特长学生发展需求之资源和技术,建立人才培养的快车道;通过学生发展设计,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为其人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选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由兴趣到爱好,由爱好到特长,由特长到专长,由专长到专家,再由专家到大家的发展。
“选考”科目历经变化,形成了多种组合模式,其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人特质和特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合理成才,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只有这样,在某一学科上有潜力、有创新,且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学生才有更加良好的选择和发展。
关于“选录”的具体操作方式,笔者认为,可以拿出一定名额来给加考自选科目的同学,并把原来各高校的自主招生和学科竞赛的认定都放到这个加考自选科目的项目中去统筹安排,即把原来的提前录取变成选择性录取,这样既保证了所有选拔类别都是在高考范畴下进行的公平公正的选拔,又保证了总分合格、单科优秀的同学得到高校的优先选拔。其余的名额仍然按照原有的总分录取方案进行,这种在录取中增加选录的方式,既可以解决自主招生的乱象,又可以解决特殊人才的认定和选拔,还可以解决社会对加分、特招等行为的质疑。
总之,“三选”这种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充分体现出教育对个体的尊重,实现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扬其所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最终为国家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及民族复兴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